等一两个月之后行业再启动,所有产业环节都面临过剩,价格必定会高台跳水。
从前7个月出口数据看,我国太阳能电池整体出口量持续呈现平稳增长态势,从侧面反映出海外市场对太阳能电池需求正在逐渐复苏。据海关数据显示,2020年7月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数量为2.4亿个,同比增长8.04%;1-7月太阳能电池累计出口数量为15.6亿个,较去年同期增长25.72%。
2020年7月中国太阳能电池出口金额为16.2亿美元,同比下跌7.18%;1-6太阳能电池累计出口金额104.8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跌7.53%全球海上风电安装船与全球海上风电的装机总容量增长趋势基本保持一致,预计到2040年风电安装船市场保有量将增长到170艘左右,年均产生5-6座风电安装船订单。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的司志强介绍说,2019年,全球海上风电累计装机为29.1GW,英国依然是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最多的国家,其9.7GW的总装机容量占到全球29.1GW海上风电装机总量的近三分之一。因此,国内龙头企业应该通过继承和发扬在升降机构、电力系统、起吊装备、甲板机械等领域的设计和技术优势,为国家的海上风电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装备支撑。从船型发展趋势来看,海上风机单机功率不断向大型化发展,以及海上风电逐步向中深水迈进,将不断促进海上风电安装船功能优化提升。
随着国内海上风电的大规模发展,2019年海上风电安装船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给一些海上风电项目带来了影响,并且安装船短缺的现状短时间内很难有所改进。而目前投运的海上风电安装船尺寸普遍较小,很难应对未来大风机的安装需求。对此,加州太阳能与存储协会的执行董事Bernadette Del Chiaro发表文章表示:这离事实太远了!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上周末所有的太阳能光伏都在发电,加州的电力中断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范围更广。
除此之外,同时需要的是建造更多的太阳能发电容量,再加上更多的电池储能来覆盖晚上的用电高峰。2020年8月14日的电力市场数据证明了这一点。加州的实际用电高峰是在下午3点,但是由于分布式光伏在下午的发电贡献,电网需满足的用电高峰推迟到了下午6点。由于表后的用户屋顶光伏产生的电能用于满足自身需求,电力市场的交易数据并不能反映分布式太阳能和储能对加州能源状况的贡献
四、硅片从硅片往上,安全性就越高,因为硅基还不能被覆灭,钙钛矿HIT等都是对硅基的补充,没有大的风险。现在看估计6年之内可以达成。
投资接触少的人,可以看看理财产品,4%左右就差不多了现在。关于硅料我在驳治雨的一文中说的比较多,这里不多说了。19年底组件还要1.9元到2元,由于疫情,短短四五个月价格就跌倒1.4这个档次了,这是由于供需极度失衡。前三玩家必有隆基和晶科,剩下一个会是谁呢,还看不清楚,天合和晶澳的希望最大。
国内掺嫁一共24个专利,隆基独占18个专利,数字可能不精确,但是大概是这么样子了。但是电池面临的大风险是最大的,钙钛矿等技术可能会彻底颠覆这个环节。五、硅料硅料这个环节,自从国内改良西门子法突破后,就没有大的技术门槛了,只是扩产周期比较长,两年多三年吧,所以弹性小。这比某个著名企业靠自己超市吊现金流要牛逼多了。
估计隆基的利润率也会降下来,净利润15%已经在制造业很好了,制造业量大周转快。三、电池电池环节传统上会被组件大厂向上延伸,目前纯电池厂家(无组件)主要就是通威和爱旭,但是组件产能最大的却不是他们,而是隆基。
电池的成本,去年是通威是独一档的王者,现在它和第二档的差距缩小了很多,隆基号称和它差不多了。所以我要先讲讲这个,才便于理解一些推论,先讲原理,再推论,这是理工科的思维。
有人幻想硅料会涨起来一去不复返,我认为不会的。你看今年,疫情的时候,有新玩家进来,隆基的硅片面临竞争,比二线同行贵2毛,成本还低2毛,一直降价降到新玩家不跟降了,据我计算还有26%的毛利(我专门发过贴,有兴趣的可以去翻翻);硅料供给出问题的时候,隆基直接刚性涨价,把涨价传导下游(我觉得这个才是合理的,涨到需求缩下来,等新疆的硅料解决),想想多可怕。但是光伏的辅材、设备没有比较难的东西,没有什么门槛性强的,而且光伏主线已经是在行业还没有进入平稳期就已经决出来了大玩家,这些支线很难有长期的大机会,很难有超越主线的长期机会。上面说了产业集中和利润回升这两个问题,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其实组件这个环节比较特殊,还自带一点TO C属性,渠道是个重要附属物,大格局已定后,小企业以后想翻身很难了。你建个房子出租,还不知道会不会没租客,租金会不会降了,对吧?大家知道投资基本就看十年期国债,认为这个是无风险收益的标杆,债市、股市、理财等等一切都受这个十年期国债的影响,以这个为比较基准,中上风险的投资如果能达到十年期国债收益的2倍就不错,也就是差不多3.25%每年的2倍,6%到8%。但是硅片差距以后应该会缩小。
电池环节我不认为会很出彩,上有高度集中的硅片环节,下游越来越集中的组件环节,而且下游的组件厂都有自己庞大的电池产能,这个环节能量产的技术大家也差不远,怎么能出彩?但是钱还是会赚的。最近硅料紧缺,涨的很高,但是我认为是短期现象,把需求降下来价格就平衡下来了。
你们自忖投资股票,这20年内年化收益有多少才能匹敌这个无风险的IRR12%?100万等贷款还款期过了,你剩下12年每年可以拿到33万到40多万(看不懂这个的多学习)。硅料属于大化工,利润也一般,其他环节很少会往上延伸到这个环节。
组件环节集中后,手握终端市场,对上的话语权会提高。由于整个行业飞速增长,硅片环节只要隆基扩产到适度过剩,其他玩家想过好日子是比较难的。
2020年供求极大失衡,先是疫情、现在又是硅料,但是理性的人可以看到更多东西。上面我已经做了原理逻辑分析了,组件供需平衡后,我估计组件价格会在1.5元到1.7元之间会维持很长一段时间,组件环节会逐渐有丰厚的利润,低于1.5元需求会疯,供给跟不上这么疯。一是传统工艺参数经验很多,研发力量很强,比如CCZ协鑫是买的,中环是和协鑫合作办厂得到一些的,但是隆基是自己研发的;比如气体回收,今年炒的还没火起来,才知道隆基4年前就气体回收了,19年隆基的非硅成本0.85的时候,中环晶科一个是1一个是1.05。二是掺嫁这个工艺,好像只有晶澳和隆基向越信拿了专利,前者是买后者是互相授信,越信的主要掺嫁专利在大部分地区到期,还有其他掺嫁专利没过期。
一算账有钱赚能立马找地开搞(简化了申报、找地、电力接入等描述,但是总之比火电容易百倍)。现在基本有共识,组件以后就剩下十来家主要玩家,前五玩家占一大半市场,前三玩家占一半市场。
电池一投就是整个产线,所以会偶尔过剩。17年以前的组件产线,很多已经改不了后面的技术了,新的产线投资资金门槛高了80%,传统大厂比如天合、晶科、晶澳等,哪个不是有4/5GW的产线废了武功?但是他们负债本来就很高,很难处理这些老产线,二三线组件厂家想想什么处境?新大厂如隆基乐叶财大气粗,以前没有很大的组件产能,去年把17年以前的老组件产线便宜卖了,做了1个多亿的资产减值。
上半年硅片大战,把硅料压的只有2家满产,其余或减产或检修,有的还永久停工,可以看到目前地位差别。17年以后这个环节变化很快,什么5BB9BB、叠焊、拼片、高密度封装、双面双波等等小技术浪涌,使得小厂迅速关门,以前传统大厂也不一定跟的住节奏,像晶澳现在还以5BB为主。
光伏电站运行起来,风险是很小的,签20年电网合同,也不需要原材料、人工、管理等大波动。那些自忖主业水平不高的企业,也搞一大堆光伏电站,以后有持续的现金流吊着。19年的时候,通威和隆基都表示过,一条电池产线是2年多一点回本,这个环节只是利润率低,利润并不低的,要知道一般制造业是8年回本的。当然通威在饲料行业的精细管理经验极大的帮助了它。
上面说的什么?产业门槛提高、产业集中。进入19年后,组件1.5元/W的时候,我算了下投资光伏电站的内部收益率在中国已经很容易达到12%了,光伏电站运行20年内,没有补贴的IRR=12%!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差不多是你有每年12%的无风险收益,部分项目甚至达到了18%。
三是隆基的供应线是自己独有的,控制系统也是自己的,它的老炉子折旧完了的,改改还能用,据公布的数字比其他厂家的新炉子差距10%以内,新炉子超过同行的新炉子。电池环节的成本主要是靠设备的先进、产能的规模,而不是靠制造业的精细管理,尴尬吧。
读一读日本金刚线的故事就知道了,光伏主线厂家很容易扶持一家对手出来。电池有人说这个环节利润低、技术更新快,是个垃圾环节,希望技术更新慢点,我不同意,这是不懂商业规律。